不大,也就一两百块钱的量,陆老爷子找的人能吃得下,但的风险也不大。
当然除了陆老爷子苏舒在县城纺织厂那边同样找了个下家,不过这个她拿出来的量就更少了一次也就拿五十块钱的量。
她是给的价格是比黑市里稍微便宜那么一两成,让别人也有点赚头。
当然她给的货也是顶顶好的,红薯、土豆、玉米、瓜菜等各种粮食蔬菜都是饱满新鲜的,在别的市面上根本找不到同样品质的货物。
所以只要上苏舒拿出来的东西根本就不愁卖。
将空间里的东西往外倒出一批后,收获大概两百来块钱和一些票证。
又去百货大楼逛了一圈,采购了一番缺少的东西,最后在公交车站找到钱雪梅,两人一起结伴回村。
后面的日子依旧如同往常一般。
除了每个月去两次县城里收寄包裹,其他时间不是上工就是上山。
如今苏舒独自开火,别的倒还好,只是每天做饭烧水要的柴火不少,苏舒平时下工回来大半的时间都用在捡柴火上了。
好在如今秋意渐浓,山上的野果,山货大多都快成熟了。
苏舒进山的时间多,靠近山脚的那片地方都已经被她摸熟了。
虽然每次的收获敌不过村里还没上工的那些娃娃,但却比知青点的其他人好多了。
最起码她摘的果子都是熟透了的,山楂、山梨、山栗子这些都捡了不少。
堆在放粮食的木箱子里占了不小的地方。
不仅如此,在快入秋前还下过几次大雨,山上的蘑菇木耳激增。
苏舒还跟着勤劳的农村妇女早起去山里采了几回蘑菇。
不得不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雨后的的山里不仅空气新鲜,地上的蘑菇更是又大又肥,往往找到一从它附近就是密密麻麻的一大片。
庄户人家摘它不仅是为了吃,更多的则是为了拿这些蘑菇去收购站卖钱。
不过新蘑菇委实卖不上价几分钱一斤跟白给似的。
苏舒跟着去过两回,采够了自己吃的也就没再早起上山了。
不过入了秋后,天气明显变凉,下雨的次数也更加多了。
因着地里现阶段没什么活,大伙儿闲下来也开始找其他打发时间的东西玩。
像是男知青那边不知道从哪儿找来一副牌,知青点的所有男知青就都聚在一块儿玩起牌来。
女知青这边则开始缝补衣裳,做起鞋袜来。
虽然大部分女知青对于缝补这活都不怎么会,可是下乡几个月,不会的也会了。
下了乡,没有亲戚朋友帮衬,没有充足的钱票使唤,没办法靠别人,只能靠自己。
衣服破了自己缝,鞋袜脏了自己洗,四季的衣裳鞋袜有钱票的买来布匹自己做,钱票不多的就将以前的旧衣服裁剪下来拼凑出一套合身的。
说真的这些下乡来的知青年纪都不大,大的二十一二,小的十六七八,大部分都还是在长身体的年纪。
下乡来劳作几年身体长高了变瘦了,衣服也就不合身了。
所以在知青点大部分知青的衣服在手腕或脚腕上的衣服都是从其他旧衣裳上面裁剪下来的。
第44章 寄包裹[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