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一个纸质媒体极为发达的地区,在七十年代最发达的时候,就香港那么大点的地方竟然有六十多家报纸。
此时的香港人口接近400万,按照此时的香港人口和报纸发行总量,差不多每两个香港人就会购买一份报纸,这个数据在亚洲是远远领先其他国家的,仅仅比日本低了一点。
香港此时销量前三的报纸为《明报》、《东方日报》、《星岛日报》。这三份报纸大多时候都是《明报》销量最好,不过稿费却是最低的。
曹诩文也是初到香港啥也不熟悉,所以写好小说之后直接就奔《明报》去了,毕竟《明报》有金庸嘛!
在香港呆了一段时间之后,曹诩文才发现有点坑。《明报》给他的小说待遇是千字30元,这是《明报》给小说的最低待遇了,不过他当时极为缺钱,也不大搞得懂香港作家写小说的待遇,稀里糊涂的就把小说在《明报》发表。
不过也不是没好处,此时《金庸》早就封笔了,其他的武侠小说作者一直没有能达到金庸那个水平的。而倪匡的假科幻悬疑小说异军突起,在香港大火热卖。
《凶画》的悬疑风格算是作为那些看倪匡小说看得不过瘾的读者补充,而且结尾的时候。《凶画》的情节处理得比较好,所有的悬疑,所有的线索都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而倪匡的小说一直都是前期情节惊悚悬疑吸引眼球,中期探索引人入胜,然后后期不能自圆其说了,就说这是外星人干的。
这就好比写密室凶杀案,前期各种铺垫,把读者的胃口吊起来。读者顺着作者的文字思考,凶手要怎么才能做到这么天衣无缝的密室杀人手法。结果作者自己前面设计的坑自己圆不回来了,干脆笔一扔,这是闹鬼了。
典型的虎头蛇尾,而《凶画》就不一样,结尾各种纠缠的线索慢慢展开,每当看到一个线索解开的时候,读者都有一种原来如此的感觉,让读者读起来很爽。
所以《凶画》连载结束,曹诩文已经有一批忠实的读者了。这算是在《明报》连载小说不多的好处。
第二天,曹诩文专门请了一天假。一大早就带着《鬼望坡》的手稿去了《明报》总部。
这次跟第一次来的时候不同,第一次来的时候只有一个普通编辑接待,直到小说过了编辑的初选时才见到总编辑潘岳生。
而这次曹诩文事先在电话里预约,《明报》方金庸亲自出来接待。此时《明报》的小说约稿工作都是由金庸和总编辑潘岳生亲自负责,但大多时候都是潘岳生在负责。
金庸只接待像倪匡之类的作者,金庸能亲自出来接待。说明经过第一部《凶画》的连载,《明报》已经不把曹诩文当作是普通作家了。
明报大楼人来人往,各个办公司的职员都在忙碌的工作。曹诩文刚到明报大楼就被引去了金庸的办公室。
此时金庸正在看报,见面问好之后。曹诩文就把手里的手稿递了过去,金庸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让助理给曹诩文沏了茶之后,就拿起稿子翻看起来。
曹诩文带来的稿子不多,也就三万多字。不过相对
第三章 鬼望坡[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