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仓曹被身旁兵曹沾满黑泥的大掌狠狠拍了一记,这才回过神来。
他一脸表情像是梦游刚醒,结巴到舌头都捋不直了。
“这样算来有……有……六十八石……”他马上修正道,“许,许是我算错了……”
当然这不可能,他算了好几遍,一个人算错也罢了,难道手下两个仓管也一起算错,大家还都错得一样?
刘兵曹手里的红薯掉在地上,杨司马直了一半的腰也定住了。
林东家昨天说亩产约莫五十石,大家已经觉得她疯了。这样看来还是估计得保守了啊。
六十八石,六十八石是什么概念,是盛世无饥馁,是民生有了改善的希望,经济得到发展的可能,是整个吴越有望开始腾飞了啊!
几位官爷禁不住将热泪都洒在了地头。
林桑心中也是感慨万千,据她所知,自从红薯开始在这片大地上耕种,在后来大小不断的饥荒年代,不知多少次养活受灾的百姓。
她很高兴让这样的时代提早了几百年。
“不会有错,应该就是六十八石。”那就是亩产八千斤的样子,新鲜的红薯水分高,很是生重,随便拿一只都有一两斤的分量。
亩产八千,这不是红薯的最高亩产,看来她的种植队还有提升的空间。
林桑给官老爷们吃了粒定心丸,还附送一个好消息。
“红薯不一定要种在良田里,百姓完全可以种在田埂地头,甚至山上,只要覆土层够深,排水通畅,亩产应该不会低于五十石。”
这真是个天大的好消息,就是说农家一点也不耽误种稻种麦,亩产这样高的红薯,完全是额外的收获?
要知道吴越国土并不广,几百万顷的国土,一方面水系发达,还有丘陵连绵不绝,其中耕地面积尚不足十之其三。
国家八千多万人口,几代主君奉行保境安民,对外不妄动兵戈,对内不劳民伤财,就算这样,一遇到荒年人口依然骤减。
杨司马手抖个不停,不住问林桑:“林东家,你,你是说你愿意将薯种分给百姓去耕种?”
捐粮救灾已经是莫大的义举,可将自己独家的物种散播出去又是另一重境界。这意味着林东家会失去所有的独家优势。
不仅杨司马,其他官爷们也敬佩起眼前小妇人的格局胸襟来。
林桑自己却不这样想,物种不像专业技术那样难以复刻,只要有心,农物的传播是最快捷的。
当年我华子民都能将一截番薯藤伪装妥当,从漂亮洲人的眼鼻子底下蒙混过关带回来,在同一片大地,同一个村子,她这里只会传播得更快。
既然这样她为什么不乐得大方,林桑索性摆出高风亮节:“民妇不仅愿意将薯种分给吴越百姓,还愿意教他们怎样追肥耕种。”
红薯虽然好养活,但氮磷钾肥料要按比例及时追投,要定期清理枝
第169章 杨司马满泥地里乱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