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2章 人生如戏[1/2页]

四合院:我不是何雨柱 日日更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四合院,下午两点半左右,刘明拎着包着牛皮纸的一摞书回到了大院。
      大院内没有什么正事的老娘们都聚在一起扯着东家长西家短,看见‘何雨柱回来这么早,还拎着一大摞书,都伸长了脖子看向他,更是有几个嘴快的开始问长问短起来。
      刘明没有那么好的演技,他也不愿意跟这群老婆舌子们演什么邻里和睦,所以他只是笑了笑谁也没搭理。
      他拎着书径直的走回自家屋子,当他刚打开密码锁,准备进屋时,身后传来了易中海老伴的声音。
      “柱子,今天这是有啥事呀?怎么回来这么早?这还拎着一摞书,是给雨水买新书了?”
      刘明虽然不愿意搭理这个表面对他很好的一大妈,其实处处都在算计他的老家伙。
      不过他还是笑着回过身点头回应了一下,但别的一句没说,转回头就进了自己的屋子。
      回屋关好门后,就开始收拾屋子,这两天回来收拾下就睡觉,起床就出门,屋子已经落了一层灰了。
      他正在收拾屋子时,却不知一大妈因为他的一个笑容,就想了那么多,不过就算知道又能如何?能阻止别人对他的窥探与算计吗?
      一大妈看着‘何雨柱没愿意搭理自己的样子,有些不适应,但她也不好说什么,而且她总觉得傻柱的笑容让她很不舒服,不过她又说不上来哪里不对。
      他准备等老伴易中海回来后跟他说说。
      一大妈回到屋子后,有些心事重重,虽然是件小事,但她女人的直觉告诉她,好像哪里有些不对,而且她本来就心思细些,也愿意琢磨这些事,特别是关乎他跟老伴养老的问题,更是不能有半点马虎。
      一大妈一边想着傻柱的反应,一边感叹老天对老两口的命运不公。
      她老两口子一直都没个孩子,这是两人的心病,对外说是一大妈的问题,可究竟是谁的问题,这重要嘛?老两口子相依为伴这么多年,谁也离不开谁了。
      30几岁时,两口子还想着努努力赶紧生一个,那时见天的给易中海熬补身子的药,可终究还是没有怀上,老易的头发还早早的白了。
      四十岁后,两人渐渐熄灭了自己生孩子的想法了,虽然也打算抱养一个孩子回来,可又怕抱养的孩子一是养不熟,二是怕两人没等把孩子养大,他俩人就没了。
      到时候那可真就是白忙活一场了,两人本以为这辈子可能要老两口一直相依为伴了,结果何大清给了老两口一个机会,一个有人养老送终的机会。
      两人一同想到了傻柱兄妹,这俩孩子是他们看着长大的。
      心思比较纯正,没有什么坏心思,不同于院里的其他孩子,特别是不像是贾东旭跟许大茂这俩孩子。
      这俩孩子那是跟啥人学啥人,学的眼珠一转就是个鬼点子,为人滑不留手的,根本不敢托付他们。
      而且他们都有爹有娘管着,如果敢打他们主意,肯定被人家打上门来。
      傻柱就不同了,他从小没娘,何大清又是个混不吝,能给自己起绰号的爹,也是少见,别人叫自家儿子傻柱,他也是不理不顾的,一门心思的想再续个弦。
      傻柱虽说也有些何大清的混不吝性格,但也好在何大清的心思不在傻柱身上,没教他什么是人情世故,这就让傻柱外表莽莽撞撞的但其实内心很单纯。
      而且傻柱性子里还是有善的,老两口子觉得傻柱是个可以托付养老的人,从那以后老两口就开始算计起傻柱兄妹。
      此时两人眼中只有自己利益,所谓的道德,原则,良心都可以不在乎,心里只有养老,只有送终,至于傻柱的利益谁又在乎!
      刘明这里可没有心思去管一大妈的心思,他一收拾就收拾到了下午五点多,当肚子都饿的咕咕叫时,他才反应过来,不过看着变得干净整洁的屋子,他还是很满意的笑了。
      辛苦了一下午,晚饭他准备吃点好的,犒劳下自己。
      他决定在改变点商店换点吃的,然后他用一个改变点兑换了一只烤鸭。
      虽然有点贵,但他还是换了。
      不要小看只是一只烤鸭,要知道这可是60年,这时候就算北平也没有肉了,几年的自然灾害与官僚主义,导致了粮食的减产。
      全国各地出现了大面积的浮肿病人,就更没别提拿粮食去喂猪了。
      60年初,这些事情已经传导到了北平,各种物资尤其是食品普遍匮乏,北平市民每月每人供应猪肉只有2两。肉荒对饮食业的打击最大,以至许多饭馆都成了只卖大锅菜的食堂。
      所以这会就算你有钱也买不到肉,各大饭馆也都门可罗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肉卖,谁去饭馆干什么?
      对饮食业的猪肉供应虽有指标,但常常缺货欠账,使得许多饭馆还不到打烊就没荤菜供应了。
      对此,只好出台一些补救措施。
      一是规定上饭馆吃饭,主食也要收粮票。
      这一招虽然缓和了无肉可供的矛盾,但却使饭馆的营业额直线下滑,带来了全行业的萧条。
      二是分导顾客对肉食的消费需求。
      就是着力在主食花样上做文章,以主食来吸引顾客。
      那时对居民宣传的口号是:“低标准,瓜菜代”,提倡多吃瓜菜,而对饭馆的口号则是“粗粮细做,素菜荤吃。”
      要求运用烹调技术的革新,把粗粮做得更好看更好吃,把素菜多加调料,尽量做出点荤味来。这些隔靴搔痒的方法,最终落得劳而无功的结果。
      三是打出“改善服务牌”。
      60年春传来上面精神,要求商业部门承担起“组织人民经济生活”的任务。
      大家感到纳闷,柜台仓库没东西,拿什么去“组织人民经济生活”?
      回答是,越是物质缺乏,越要用精神去服务好。
      这个年代,许多人都信“精神万能论”,于是就千方百计想如何“空着手去服务”的点子。
      主要包括:派厨师下工厂集体食堂传授厨艺,丰富饭菜品种,这个他们轧钢厂还真来了两个大厨指导,不过在看到‘何雨柱的厨艺后,就灰溜溜的走了。
      还有就是接受单位职工来餐馆包伙,还开展送货外卖。
      是的,你没看错,是外卖业务。
     &nb

第12章 人生如戏[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