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科举之际。
成败与否,到头来,只是一场空,于己于人皆不利。在科举制产生之前,朝廷只是世家大族变相统治天下一种工具。
当朝廷的意志充分体现世家大族利益,这才是有效的。
各路人马特别十贫苦人家都认为科举是振兴家族最直接了当的办法。全胜时期,私塾里人满为患,其中谁不是有宏图壮志的人。
每个人都说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豪言壮语。
黄覆巢也在其中,且他是他们村里最有希望的人,没有一个夫子见了他不会多赞叹两句的。
这个制度演变到现在本应是十分完善了。
黄覆巢本应自己能得到公正的态度,没想到他当时是连中三元之才,却在殿试上被先帝嫌其样貌丑陋而夺了他的名头。
将第二名的大祭酒选为状元,甚至榜眼探花都另有其人,而自己只沦为一个进士。
如此不公平之事让黄覆巢对先帝失望至极。虽是进士也有入仕的机会,但进宫做官,难免上行下效。
凭他的样貌,很难在官场里有出头之日,说不定还会备遭讥讽。
那有何必呢。
干脆回乡开设私塾。
众人对黄夫子开的私塾相当印象深刻。
走走行行,至一大宅,踏过门槛,豁然开朗,抬头一看,竟是学堂。细细观察,倒是颇为这学堂的大气折服。高梁斗檐,深远宽阔,想不到学堂竟是这除宗庙外最堂皇的建筑。由此可见此地乃至徽州自古读书风气的兴盛
第三十八章 进士,交投名状[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