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他才把杯中酒一饮而尽。
谢巡抚也不能只夸万临一人,接下来便和秦刺史把剩下的举子都称赞了一遍。
有的人他们询问的还很是详细,得知有的人家境贫寒,这次来的路费都勉强凑够,秦刺史便自掏腰包,说进京赶考的路费他出了。
秦刺史带头,其他官员自然都纷纷响应,硬是弄出来个小型的募捐会,凑出了三位家境贫寒的学子进京的路费。
大人们都有这个觉悟了,这些举子们更是要好好表现一番。
有人就是为了给大人们留下好印象,好能领个官做,这便是最好的时机。
万临没出风头,中规中矩的捐了五两银子,有想给大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且家境又不差的,卯足劲一人便捐助了好几十两银子。
秦刺史让书吏把每个人的名字和捐银多少都记下来了,最后一算,不过是要凑出来三个寒门举子的路费,竟凑出了二百七十百两银子来!
这么多银子要是都做路费了,哪里是进京赶考,简直就是进京度假啊!
正常一个人进京的所有费用来回四五十两银子足矣,所以秦刺史便把那几个捐银尤其多的举子的银子退回去了些。
三位收到捐助的举子非常感动,齐刷刷跪地拜谢秦刺史等人,随后又拜谢诸位举子。
万临带头赶紧把他们扶了起来,宴会的气氛瞬间变得友爱又温情。
不知道他们以后或为官或归隐,抑或是在朝堂之上因为观点不同起了争执的时候,还会不会想起他们刚刚中举时,对彼此的帮助和支持。
万临时刻注意收敛锋芒,没有炫耀出头,他反倒所有举子里是最谦逊的一个。
安玉书没有放过这个在诸位大人面前展示的机会,他本来咬着牙捐出了四十两银子,后来又被退回来十两。
安玉书见这个风头他出不了,也不能跟别人比富,便故意在敬酒的时候多拽了几句词儿,想要引起秦刺史和谢巡抚的注意。
他果然成功的引起了谢巡抚的注意。
谢巡抚本来没太在意他这最后一名的举子,但他借了万临的光,一看他是万临的同窗,而且相貌举止还都有礼有度,虽然谢巡抚看出来他想表现自己,也对他的行为表示了理解。
酒过三巡后,秦刺史和谢巡抚等人开始考验起各位举子的学问。
万临依然保持着低调谦虚的作风,但是每次到他说话的时候,所有人都能从他看似没什么出彩之处的回答里,听得出他对问题准确透彻的分析,能听得出他的博学多闻。
相比万临的低调,安玉书则张扬了许多。
他口才极好,在县学的时候后,但凡是在辩论,他总是能舌战群儒,就连万临都不是他的对手。
这一点让是他最为骄傲的地方,今天也给了他一个好好展示自己口才的机会。
然而安玉书的侃侃而谈刚听着还能让人觉得他肚子里有货,觉得他有胆识有智慧,可听得久了,就会觉得他所说的东西较之万临而言却显得空泛。
但看在他不过二十出头,正是心怀壮志意气风发,却还没什么经历的年纪,言辞空泛也属于正常,他这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还是很受大人们赏识的。
考查过学问后,接下来要考察举子们的德行了。
都说酒品看人品,几位大人都商量好了,先让他们多喝些酒,看看有没有酒后耍酒疯的。
而且酒后如真言,在他们喝得差不多的时候,再考验考验他们。
秦刺史见时候差不多了,向谢巡抚使了个眼色,众位官员便走了到了举子们桌前,开始跟他们喝酒攀谈。
别说,还真有喝大的举子迷瞪了,有人居然敢把手搭在谢巡抚的肩膀上,跟巡抚大人称兄道弟了起来。
谢巡抚被气得不行,只能暂且忍耐,立时记下了这人的名字和相貌。
除非他有能耐登科折桂,否则他以后是不可能捞到一官半职的。
安玉书酒量不错,他是个聪明人,看出了这些大人们的套路。
既然大人和举子们都开始走动起来了,安玉书也离开了自己的桌子,端着酒杯向万临走了过来。
秦刺史先过来跟万临说了几句话,先是祝贺他中举,后又叮嘱他戒骄戒躁,还探了探万临的口风,见万临的确是他想的那样,立志要在金榜题名后才入仕,秦县令很欣慰。
为了对举子们一视同仁,秦刺史没在万临这停留太久。
安玉书过来时,万临正在跟别的举子说话。
安玉书自顾自的来到万临面前,客气的笑笑,“临兄,你我和彰兄都是一个县学里考出来的,一个县学就中了三个举子,说出去也是一段佳话!来,临兄,我敬你一杯,恭贺你高中解元!也祝咱们三人以后都能一帆风顺,施展宏图。”
第322章 抓住机遇争风头[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