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娜步出法雨寺,沿法雨寺山门前的一段香道朝上走,蜿蜒的香道被人们称作是“玉堂街”。所以称它为“街”是因为过去香道沿途连着有几家寺院,香客攘攘,人流不断。加之这一带奇石遍布,珠玑琳琅,香道宛如一根丝线将一路的景色串联起来,因而得到这样一个好听的名字——玉堂街。
尹娜一步一歇登上山顶的时候早已香汗如雨。她停下脚步,用手绢轻轻沾去额头上的汗珠,一边大口喘息,一边欣赏着山林间的万般秋色。
尹娜此来普陀没有一个人知道,她想静静地在这呆几天,见见信光大师,在玉佛殿的释迦牟尼像前许个来世的心愿。
尹娜立在山巅之上,耳边竹内鸣泉松涛阵阵,心中世事如履树色秋声。她久久地沉入往事的回忆里,身上的汗不知不觉干了。一阵山风吹来,她感到一阵凉意,伸手裹紧身上的风衣。
太阳冒出山顶一尺高了,她仍不想回到寺里去,找到一块圆润的山石坐了下来。在这山巅之上,她感觉母亲离自己很近了,母亲的魂灵好像就藏在头顶的那片云里。那云彩像一朵白色的莲花,在一望无际的湛蓝色中孤寂地绽放,她想就这么多陪母亲一会。
上山的那天,一走进法雨寺尹娜便有了一种回家的感觉,见到信光大师的时候她说,这儿真像我的家啊!走进寺院心就安静下来,有了着落。信光慈爱地看着她:“施主不可说,不可说。大悟无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这里不是你的家,一切皆为施主的虚幻哦。”
“不是虚幻,我觉得我的家就该在这里,我喜欢这里超凡脱俗的气息,喜欢这里远离纷争的静谧,更喜欢这里清脆的木鱼声,朗朗的诵经声。我想每天听着晨钟醒来,枕着暮鼓睡去,在佛的身边就像和母亲在一起了。”
信光大师双手合十深深弯下腰去:“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施主适才一番心迹,说明施主心存诸多解不开的烦恼,却仍怀有慈悲向善之深情。实乃坐亦禅,行亦禅,令贫僧感佩之至。施主佛缘如此深厚,可听说过人生万事皆有缘乎?贫僧以为,人当随缘,随缘不是跟随,而是顺其自然。随也不是随便,是把握机缘。不怨忧,不噪进,不强求,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参透了这六不施主便懂得了随缘即是‘枯萎的随它枯萎,繁荣的任它繁荣。随顺自然,毫不执着了。”
方丈寥寥数语好似在尹娜心中打开了一扇窗,本想向大师问点迷津的许多话语一下子全都吞了回去。“一别数年,大师还记得我哦!”尹娜问。
“贫僧怎么会不记得哦,那年施主是春天来的,同来的还有一位心智细腻的先生,贫僧记得呢。”
“大师记性真好,邂逅时短,匆匆来匆匆去,可您却记的如此清楚。”
“刹那便是永恒,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沉影之心,贫僧不过是尊崇佛意,不敢相忘心念菩提之众生罢了。”
信光说着,将尹娜让进客堂,奉上清茶一盏后问道:“敢问施主此来有何夙愿?贫僧能为施主做点什么?”
第一零一章,信光大师[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