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千三百二十六章 制茶成功[1/2页]

宋朝败家子 吃货大联盟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绿茶的味道,果然神奇。谁能想到,一片小小的茶叶,在经过杀青之后,会如此的香气扑鼻。
      宋代北方人饮茶的习俗承袭于唐代,那时的老百姓,会将姜盐桂椒等材料加入茶里喝掉。当时很多人却不太这种接受得了这种口味。
      后来苏辙,对于北方人喝茶的这个习惯,就作诗吐槽过:“又不见北方俚人茗饮无不有,盐酪椒姜夸满口。”
      这么黑暗的料理,更别说石小凡了。他早就对这饮茶感到厌恶。还好,平时石小凡其实也不怎么喜欢饮茶的。要不然,他早就开始准备革新这种饮茶之风了。
      酷爱喝茶的东坡,一生留下了众多咏茶的诗篇,也说到过茶中加姜的事情。当时苏轼在山东吃的茶里,据说还放有芝麻,而且是先放在盆中加以研磨,之后再放入姜、盐去煮。
      宋代斗茶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入碗。但茶末与水亦同样需要交融一体。于是发明一种工具,称为“茶筅”。
      茶筅是打茶的工具,有金、银、铁制,大部分用竹制,文人美其名“搅茶公子”。水冲入茶碗中,需以茶筅拼命用力打击,就会慢慢出现泡沫。茶的优劣,以沫饽出现是否快,水纹露出是否慢来评定。
      沫饽洁白,水脚晚露而不散者为上。因茶乳融合,水质浓稠,饮下去盏中胶着不干,称为“咬盏”。茶人以此较胜负,胜者如将士凯旋,败者如降将垂首。
      这倒是很适合凌天扬的性格,斗茶赢了的耀武扬威为众人所崇拜,输了的垂头丧气技不如人。
      而石小凡所用的制茶方法,是众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
      杀完青,再进行揉捻。通过外力作用,使叶片揉破变轻,卷转成条,体积缩小,且便于冲泡。同时,茶汁挤溢附着在叶表面,对提高茶滋味浓度也有重要作用。
      ?
      绿茶多为一次揉捻,嫩叶一般要揉一炷香时间。这是个体力活,对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石小凡来说,直到累的满头大汗。
      曹小梅拿出手帕,给他擦试着脸上的汗珠。此时的绿茶,在石小凡手里已经基本成型。
      这种炒茶方法,由于其特性决定了它较多的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其中茶多酚、咖啡碱,叶绿素、维生素大多保留了下来。
      从而形成了绿茶“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
      最后一步是烘干,再进行炒干。这个时候的绿茶,已经具有冲泡的特点了。
      说实话,口感上肯定比不上专业制茶大师的工艺水平。但石小凡炒制出来的茶叶,和如今市面上售卖的相差无几。
      “陛下,成了,可以泡一杯来尝尝。”
      狗腿子端来一盆水,石小凡净了手。赵祯走过去抓了一把,放在鼻端闻了闻:“好香,小凡,你说这个泡出来就可以喝了?”
      石小凡点点头:“来福,拿水杯来。”
      水杯,狗腿子来福将他们从马车上带来的玻璃杯拿了过来。石小凡用手捻起一些茶叶放入玻璃杯中,然后接过下人递过来的水壶。
   

第一千三百二十六章 制茶成功[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