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过来。这是大明朝数一数二的机密,不能外泄。
为了防止消息泄露,皇帝一开始就让顾见之亲自带着锦衣卫监视了乾清宫周围。甚至皇帝都没有在乾清宫方圆七丈之内留下任何一个奴才伺候。
这些年瓦剌人的所作所为已经让朱?樘见识到了皇权之下的争斗,瓦剌人每一年都会在大明朝安插棋子和眼线,有些人皇帝会剔除,有些却还是会放任他们留着。
毕竟敌人太多,还是要放些自己知道的在身边这才好。这样操纵那些眼线给瓦剌人传递一些错误的消息,用来迷惑对方也是好的。
战场上只有输赢没有多错,再说了为了活着何来的对错呢。
当皇帝还在安排广场点兵的时候,张思言人已经通过居庸关过土木堡到了大同。大同与长安相隔也不过就是三百里的距离。虽然作为皇朝古都的地位,现在长安已经不具备了。
但是大明朝还有几个藩王分封在这个地方,这些人中有皇帝的叔父还有洪武皇帝的世孙,跟朱?樘这个属于皇位世袭的皇帝有共同祖宗的王侯。
所以张思言自己被朱?樘准许便宜行事后,张皇后就选择了当年英宗跟瓦剌人交战的大同。
皇帝当年在土木堡被俘虏是件很讽刺的事情,按照大明朝的国力和兵力本来毫无悬念会胜利的事情,结果却因为宦官和皇帝的无作为,以及朝廷之中人心不齐所以大明朝节节败退。
现在大同对于三十年后的瓦剌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地方。驻守大同的将军叫裴炎,虽然只不过刚刚才过而立之年,没有遇见战事所以也就只能驻守着长城边上的大同,但是难得是裴炎还是能够静心下来帮着皇帝看守。
张思言从八月初一开始动身,到大同的时候已经是八月初十。十日的时间张思言一直在留心从居庸关到土木堡和大同三地的地形地势。
领兵打仗虽然是讲究作战的战术,但是其实耕种要的一点还是要研究透彻地形。战术千变万化但是唯一不会改变的,那就是一个地方的地形地势。只有这样子,这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你就是陛下说过的陈军事吧。”裴炎是不怎么喜欢有人走后门的,但是皇帝已经名言说过这个人是一个难得的军事天才,正好自己麾下缺少一个谋士。
所以裴炎没有拒绝皇帝的好意,张思言现在就是化名陈宴的军师,是皇帝亲自提拔到大同的人才。
除了当今皇帝和张家人,这世上不会再有其他人能够知道当今皇后是个男子。所以在离京到了居庸关之后,明面上陈言身边有一百个侍卫跟从,但是暗中还是绣春刀在负责皇后的安全。
被裴炎安排到了大同城内的将军府居住,张思言当夜给皇帝写了一封信。信中交代了自己安全到达了大同,也谈到了对于大同城以及对于裴炎的初次看法。
这封信被绣春刀通过秘密的渠道,用了四天就送到了皇帝的身边。
对于张思言离开自己,朱?樘并没有表现出很多很其它的看法,每天批改那么多的奏折,加上现在因为瓦剌人出兵,皇帝还怀着孩子,朱?樘自己的精神压力有些大。
张思言在离开皇宫之前,自己去了太医院一趟。“能够毫无私心帮着皇上的,我知道也就只有你一个而已。所以现在我也只好来求你了。”
“我必定要比大军现行半个月,所以今后我不在的日子里,皇上那边还要你多费些心思。大军八月中旬就会开拔,我会在八月初走。这一切就拜托你了。”
皇帝自己虽然会生下孩子,但是张思言太过了解皇帝了。张思言知道朱?樘的很多事情,比起朱?樘自己还要了解她自己。所以张思言不放心皇帝身边没有自己监督。
因此张思言希望罗春可以每天去乾清宫给皇帝看一看,确保皇帝不会让自己把自己给累着了。皇帝坐在龙椅上本来就是劳心劳力还是费心神的事情,现在又有了孩子而皇帝的身份一时半会儿也不能说破。
乾清宫能够用的人又只有那些,至于绣春刀张思言还没有想好自己应该怎么跟朱?樘解释,所以干脆还是不说算了。绣春刀这件事算是张思言误打误撞的,既然现在还解释不清楚,这件事还是干脆瞒着皇帝算了。
“大同此地算是兵家必争的边关要地,此次到了这个地方我与驻守大同的将军相谈甚欢。裴将军不但是个领兵的人,而且精通兵法排兵布阵也是自有一套方法,将裴将军留在大同是件好事。”
皇帝收到这封信自然是要给张思言提笔回信的,虽然张思言才走了几天但朱?樘还是觉得自己已经觉得不耐烦这里的奏折了。奏折全部堆积,习惯了有张思言在一旁的皇帝,现在总是下意识的重复那个跟皇后一起时候的那些动作。
但是回神之后却发现陪着自己的那个人不在,所以只留下一屋子的落寞。
“边关的情况朕只需要你帮着多加留意就是,朕的那些个皇叔们自从宁王的事件之后看起来是老实了,但是背地里还是蠢蠢欲动。对于边关的藩王朕并不放心。”
皇帝写给张思言的信也算是推心置腹,虽然这些话对于收到信的皇后来说不是自己希望的那些充满思念的话语,但是至少皇帝确实写信给自己而不是让暗卫传递消息。
就这样来说其实张思言还是觉得满足,这说明自己还是走进了皇帝的内心。虽然现在还不是自己期望的方式得到皇帝的信任,但是只要自己坚持总是会成功。
离开朱?樘不过几日,张思言就觉得自己实在是思念朱?樘的很。当初之所以会被她吸引了心神,张思言想一来是因为皇帝的聪慧,二来应该就是喜欢皇帝对于国家的责任感吧。
可是现在面对不能相见的思念如今也只能用家书来排解,这样的一封家书何止抵万金,应该是千金不换。
第一百零九章 家书抵万金[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