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千九百四十七章窑变之器有三,二为天工,一为人巧[1/2页]

我的系统不正经 疯神狂想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钧窑的大,也是十分出名的。
      “(兰花)盆盎须觅龙泉、均州、内府、供春绝大者,忌用花缸、牛腿诸俗制。”
      “古铜汉方瓶,龙泉、均州瓶有极大高二三尺者,以插古梅最相称。”
      钧瓷器物硕大,也是难以取代的特点。
      史学家谈迁曾记录一则趣事:一年春天,有个江阴人带着一个高达数尺的钧瓷瓶求售,索价十金(一金为一两银子),遭到取笑。
      孰料此际大内牡丹盛开,嘉靖皇帝急于找个合适的花瓶,宦官便找来这个瓶子,嘉靖皇帝十分满意。
      江阴人抓住机遇,把价格提升到二百金。
      皇帝指示宦官,先还价一百金,如果对方不肯,再加五十。成交了。
      钧瓷影响力的扩张,与明代钧州繁荣的制瓷业密切相关。
      早在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程本立诗云:“春风汴桥柳,?酒钧州瓮。”
      这个时期钧州陶瓷,已成中州风物象征。
      《明会典》记载,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又奏准于河南钧、磁二州各委官烧磁炮五千个”。
      “钧州每年造瓶、坛、缸共一万七千二百八十三件。”
      钧州与磁州、曲阳作为制瓷业重地,负担着朝廷日常用瓷和军事用瓷的生产任务。
      由于数量太大,历年有所拖欠,朝廷不得不加以蠲免。
      嘉靖年间,南河巡抚谢存儒,请求将钧州陶瓷征用数目折价为税银,钧州人感激不已,立碑颂念。
      现行高中历史课本称:“宋朝有五大名窑,即定窑、汝窑、哥窑、官窑和钧窑……钧窑在河南禹州,产品有的青中带红,华而不俗,称为‘钧红;有的以天青或月白与紫红色交相掩映,别致美观,称为‘钧紫。”
      宋代“五大名窑”的说法,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皇帝称郊坛太庙及内廷陈设的礼器“式范鄙陋,殊乖古制”。
      要求选取《宣和博古图录》等古籍及内库所藏柴、汝、官、哥、均(钧)、定各窑器皿款式,予以仿制。
      钧窑器物虽未能入选,但得以与柴、汝、官、哥、定诸名窑相提并论。
      清康熙年间,高士奇在《酬苍林宋均窑瓶歌》中,将一件僧寺中发现的钧瓷瓶定为宋代御藏。
      “异哉均州旧时造,几经兵燹犹完形。苍公为言出内府,乱离遗弃等尘土”。
      乾隆皇帝偏爱钧瓷,认为是宋窑一种。
      内府所藏钧瓷上,他多次刻诗留念。
      “均窑都出修内司,至今盘多碗艰致。”
      “赵宋均窑制砚台,面平去釉有池隈。”
      “越器曾稀见,宋窑今始题。”
      所以,清宫收藏,被视为“北宋官钧”的典型。
      到了清末,宋钧地位已不可撼动。
      收藏家陈浏说:“古窑之存于今世者,在宋曰均,曰汝,曰定,曰官,曰哥,曰龙泉……”
      钧瓷居宋代名瓷之首,大件备受推崇,小件也成秘玩。
      “均洗高约二寸许,宽不过三寸,长不及五寸。马脚船唇,便于行匣。寂娱清秘,亦殊可贵。”
      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为庆祝慈禧太后六十寿诞,南河南阳镇总兵崔廷桂在神??定制钧瓷九鼎,禹州知州黄?亲到现场督办

第一千九百四十七章窑变之器有三,二为天工,一为人巧[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