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千九百三十四章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只半年[1/2页]

我的系统不正经 疯神狂想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缘何历经千年的这些漆木器,经历两千多年岁月还能不朽?
      一般这样的古物,都与“水”有关。
      据介绍,“泡在水中”是考古人员最初发现这些漆器时的情景。
      其中缘由,可以追溯到公元318年西江的一场大地震。
      据《晋书》记载,东晋元帝大兴元年,豫章一带发生大地震,“涌水出,山崩”。
      后世推测,海昏侯墓主椁室也在地震中坍塌。
      一百多年后,南朝刘宋时期,鄱阳湖水再次南侵,致使地下水位抬高,墓室被水淹没,形成了一种密封的绝氧环境。
      有句话叫: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只半年。
      正是因为长期泡在水中,处在绝氧的环境,这些珍贵的漆木器才能保存下来。
      尽管如此,漆木器在水里泡了一千多年,虽然保存下来,但它是一种饱水状态,就像一坨棉花,里面充满了水。
      饱水状态的漆木器出土后,变得糟朽,强度降低,失去光泽。
      这样的泡水漆器,手一捏就是一个窝。
      因此,出土漆木器不能马上暴露在空气中,仍需回到水中,方能保存。
      这一过程可不简单,比如修复前要花1~2年时间脱水。
      海昏侯墓发掘至今,已有数次关于出土文物的展览。
      不过,除了本次“赣地宝藏2022”文物展,此前展品多为金、玉、青铜等文物,不见实物漆木器的身影。
      这些漆木器姗姗来迟的背后,肯定是有原因的。
      原来,目前展出的漆器全部经过脱水处理,而脱水,正是漆器修复的第一个步骤。
      脱水即用科技手段,将饱水漆器中的水分置换,巩固木胎。
      这个过程十分漫长,以一枚已经脱水的残件为例,虽仅有巴掌大小,但其脱水经历了一年多。
      原来是饱水状态,手一捏就碎,脱水后很硬实了,摸起来跟现在的木头是一样的了。
      所以,漆器脱水一般要花上1~2年时间,被称作“脱水保护”。
      脱水后是修复,概括起来就是“慢工出细活”。
      想要给漆器脱水,首先需要将残件被放入石膏模具中定型、干燥,随后是碎片粘接与补全。
      这是一个需要耐心和细心的过程,很多时候,需要文保工作者将残破的碎片一片一片拼好。
      据悉,海昏侯墓出土的漆木器中,列入第一批修复计划的共有960件套。
      以漆盘、漆耳杯为主。
      目前仅修复了百余件,孔子屏风、贴金漆盒以及扣银漆奁被列入第二批修复名单。
      而只要保留下来的,很多都是珍宝,比如一些漆器之上,都是方寸之间,一览千年的经典。
      如果说,这些精美绝伦的漆木器,是两千年前漆艺辉煌的见证。
      那么,其上镌刻的铭文则向我们展开了一幅古人经济、生活、风俗的画卷。
      海昏侯墓出土的许多漆木器上,都有铭文。
      什么时候造的,造了多少个,用了多少漆,用了多少工人,怎么做的,铭文都记录得非常清楚。
      用漆量的单位,最小精确到了“?”。
      

第一千九百三十四章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只半年[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