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千二百五十一章历代青花之冠,举世尊祟[2/2页]

我的系统不正经 疯神狂想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隆庆和万历三朝用的回青料和清末民初用的“洋蓝”,都属于进口料。
      苏料含铁量高,烧成后釉面有“铁锈斑”出现。
      而回青和洋蓝,都没有“铁锈斑”。
      它们的呈色,都有青中泛紫现象。
      但苏料微紫、青翠靓丽,回青紫色较重但纯正沉稳和耐看。
      珠明料发色蓝正且美,与洋蓝较易混淆,但珠明料纯正沉稳;
      “洋蓝”色泽显得过于艳俗、不雅,青花飘在釉面之上,有扑面而来之感。
      回青料只在明代嘉、隆、万三朝,由官府进口并限于官窑使用。
      文献有对其严格控制的记载,但仍不断流入民间配入民窑青花中使用。
      特别在隆庆朝六年中,御窑厂烧制官窑器的仅区区一次任务。
      所以,回青料流入民窑就很多。
      同理也证明,回青器物不全是官窑器。
      青料对比鉴识方法很重要,也是收藏家的基本功。
      掌握各种彩料的创制时间和使用年份(区间),非常有助于我们判断瓷器真假和断代。
      洋蓝大约是在清中晚期才发明出来的,如果一件署着清顺治或明代的瓷器纹饰中,有洋蓝出现,就可断定为赝品。
      现代收藏家不喜欢洋蓝器物,当然洋蓝料青花瓷也有精品。
      如一些胎料精细、制作雅致的晚清民国洋蓝料烧制小件,已经越来越受收藏家亲睐。
      再说康熙翠毛蓝,它蓝得很深沉,层次感非常强。
      有的甚至达到象波浪一样,一层一层的深浅展现。
      而它的笔道,又非常清晰明丽,那怕是细如牛毛的笔迹,也是清晰可见。
      且发色浅浅沉于釉下,浅而明,绝无晕散之感。
      这也是翠毛蓝的制作,要看运气的一个重要原因。
      笔触越是细腻,对于青花发色来说,要求就越高,因为青花或多或少,都有散晕的现象。
      所以,烧制好的翠毛蓝,往往会呈现出了一种神奇的、接近于国画中墨色在宣纸上渲染的效果。
      这种蓝色的色阶,也成多个阶梯,甚至可以把绘画中的皴法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从故宫所藏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纹盖缸的纹饰,就可以看出来。
      如果展开看,就是一幅极具中华传统绘画的妙笔丹青。
      再说明代宣德的苏麻里青料,它的晕散效果,是恰恰相反的。
      从某种程度上看,清末洋蓝有一点宣德青花的姿态。
      但却没有宣德青花的那么晕散沧桑,且情浓处,凹显锡黑斑如铁锈。
      如在暗处打灯观之,只有斑斓二字可以形容。
      这正是它,让人惊艳且津津乐道的地方。
      可以说,宣德青花是古朴浓艳沧桑,宝石蓝名扬天下,而康熙的翠毛蓝则是明丽艳雅,象秋高气爽的万里晴空。
      这两种青花瓷是历代青花之冠,举世尊祟。
      这么好的青花瓷,想要仿制,却并不容易。
      特别是对于陈文哲来说,想要寻找点捷径都不容易,就不要说其他人了。
      也就是说,就算是从隋侯之珠内寻找,也没有找到准确的明珠料处理方法。
      这一次,他就只能借助之前的经验,来呈现明珠料中的氧化钴发色。

第一千二百五十一章历代青花之冠,举世尊祟[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