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千二百一十九章二元配方[1/2页]

我的系统不正经 疯神狂想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一般我们说的瓷土,是指粉碎瓷石所得之土,或人工配制成的制瓷原料。
      而这种瓷土,都是由高岭土、石英、长石等组成,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氧化铝。
      其中高岭土,是一种以高岭石为主要成分的黏土。
      因其可塑性差、熔点高,所以单纯用高岭土是不能制成瓷器的,须掺入其他原料。
      就是因为掺入了瓷石,才能让瓷器烧制的更加坚硬。
      所以低温釉瓷器和高温釉瓷器的质地不同,高温釉瓷器更硬,所以陶瓷敲打的声音也不同。
      高温釉的瓷器敲打出的声音更为清脆,低温釉的瓷器敲打的声音则相对沉闷。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陶瓷本身的质地不同造成的,高温釉的瓷器硬度,比低温釉的瓷器更为坚固,低温釉的瓷器则更易碎。
      这一切的不同,其实从陶瓷的发展史就能看出来。
      早期的原始先民在制陶时,只是将随手可及的黄土搅合成泥,然后烧制出简单的陶器。
      之后,随着生产与生活实践的发展,先民们学会了有选择性地使用土料。
      用淘洗过的土料做成细泥陶器,如盘、碗等食具。
      以掺加沙砾的土料做成夹砂陶器,如罐等大型容器。
      至商周时期,随着陶匠们对各种土料的认识日益加深。
      此时人们发现,使用高岭土烧制的陶器质地紧密,胎体坚硬,吸水率低,实用性大大增强。
      再后来,人们无意中发现用高岭土制作的陶器,在入窑烧制后,器壁上有一些闪亮的东西。
      经过反复观察,这些闪亮的东西,来自烧窑用的草木燃料其灰尘落在陶坯上所形成。
      于是,人们把草木灰与水调和成浆状,涂刷在陶坯表面。
      经烧制后,陶器器表有了一层光亮的玻璃质,人们称其为“釉”。
      高岭土+釉+高温烧制,等于华夏最早的“瓷器”。
      所以,华夏瓷器就这样诞生了。
      时间上,不晚于商周时期。
      由于这时的“瓷器”,与后来真正的瓷器,在品质上还有差距,因此学界将其称为“原始瓷”。
      原始瓷由陶器发展而来,由于它与陶器在品质、功能上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一经问世便受到了青睐。
      原始瓷与陶器的主要区别有两点,第一点就是材料不同。
      原始瓷使用高岭土(瓷土),其可塑性远高于普通陶器所使用的陶土。
      因此它可以塑造出更多、更实用的器形。
      就像白面与玉米面,白面能够做出形如小鸟、小猪、小狗等多种造型的面点。
      而玉米面所能做的造型就少得多,因为其本身的“筋道”(可塑性)不如面粉。
      再就是质地不同,高岭土因本身所含氧化硅与氧化铝的含量较普通黏土要高,因此其胚体的耐高温能力也较后者高。
      较高的烧结温度使其质地坚硬、胎体紧密、吸水率低,实用性更强。
      可以说,我国就是世界上,最最早使用高岭土的国家。第一千二百一十九章二元配方[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