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二百八十八章处心积虑众口一词[2/2页]

我的系统不正经 疯神狂想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也不难,从唐代流传下来的精品墨不多,但是普通墨块,还是很容易找的。
      接下来才是笔,鸡距笔虽然说失传了,但是真恢复一下工艺,很难?
      这种笔与今天我们所用的毛笔,最大的不同就是笔中有硬芯。
      仿制一只,根本不难,之所以失传,是因为这种笔有着很大的缺陷。
      比如稍微使劲,笔毛就散开了。
      所以不管是上阳台帖,还是王历阳贴,都显得有点潦草,那种零散的笔画,就是这种笔的最大特色。
      有着纸、笔、墨,才能写。
      国内历代以来,能人辈出,哪一代不会出现几位鬼才?
      比如近代最大最厉害的临摹、或者是高仿专家齐白石老先生,他做的高仿,最少有一千多幅,都是模仿的名人字画。
      所以,只要有自信,模仿一幅王历阳贴,也不算难事。
      而最后,复刻一枚铃印,也就是印章,也不难。
      这一点,在现代科技面前,更是没有一点难度。
      现在的一些鉴定大师,鉴定字画的时候,已经不看重印章了,反而更加看中印泥。
      因为数控设备伪造印章,实在是太容易。
      机器能把古代印章,伪造的一模一样,现在根本就不能作为鉴定依据了。
      反而是印泥,因为各种配方的不同,不容易作伪。
      其上所述,要是全都齐活了,那制作一幅王历阳贴的高仿,还真是不难。
      当然,还有最后的装裱,这个对于有心人来说,弄一幅唐代的卷轴,很难?
      大不了直接拆一幅唐代的字画,重新装裱上这幅字,也不难。
      最厉害的还不是这些,而是其中的三处小细节。
      霓虹的王历阳贴被人否定,主要就是避讳李渊的渊字,还有就是纵高不足二十七厘米的纸,跟当年霓虹人弄回去的敦煌写经纸的宽度一模一样,最后一点就是留款。
      纸可以说是巧合,避讳可以说是大意,虽然犯法,但是,万一没人追究呢?
      这些都可以说得过去,但是留款,才是最大的破绽。
      要知道唐代的古人,都是不留名的,特别是在正式场合,比如说凑本、书画作品等等上面,一般是留字。
      比如李白,他姓李,名字是白,但是他的字是太白。
      所以,上阳台帖上面,留的就是太白,而不是李白。
      这样的错误,很难在一名古代文人身上出现,因为他的习惯就是留字,而不是留名。
      这才是王历阳贴最大的问题,而穆凯荣教授就直接纠正了这些错误。
      他这一幅字,留的款就是太白,而且那避讳的渊字,直接改写成了泉字。
      这一点,在其他李白诗文之中,有实证。
      可以说,穆凯荣教授弄出来的这幅字,可谓是处心积虑,他这是想要一下子,把霓虹的那幅字弄死。
      只要国内的专家,众口一词的说这一幅是真迹,霓虹那边的字,还真就存疑了。

第二百八十八章处心积虑众口一词[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