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具体数量需要我们总的扶持计划出来后,才能确定,目前估算应该在2035台左右,不过这个需要你们后期自行养护,还要有相关资格的老师执教,才会送过来。”
听到这里时,老校长几人已经激动不已。
他们早就听说修建微机室很贵,一台电脑即便是最便宜的,也要他们一个月的工资。
一次性捐助几十台,对他们来说是绝对的大手笔!
“学生通勤时间长这个问题,我们恐怕是爱莫能助。”
李干事犹豫道:“如果你们这边村村都通了水泥路,我们倒是可以考虑,给你们搭建一两辆校车,但木楠乡大多是土路,甚至只能步行。”
“而要支持你们修路的话,那资金就太多了,希望张局长和林校长能够理解......”
修一条几公里的路。
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上千万。
而且要方便整个乡的学生,显然不是一条公路,就可以解决的。
如果宋义的钱都拿来干这个事,那真是没几下就霍霍干净了。
就在大家有些失望之时,李干事又给了他们一丝希望:“公路我们修不了,但如果你们觉得有必要,我们可以帮你们改建一部分宿舍。”
李干事伸手指向左侧的教师宿舍,说道:“教师宿舍空置了一大半,改建一下的话,应该可以够几十上百位学生住宿,但这里面涉及到后期管理问题,如果你们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我们也只能放弃。”
听起来有些离谱。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恐怕很难相信,有人是小学就开始住校的。
但见识广博的李干事,早就看到太多地区的学生,因为各种问题,从小学二三年级就开始住宿。
有些地方甚至不分男寝和女寝,住在十几二十人的大宿舍。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在城市里高中生都还要父母接送的年代,一些仅有七八岁的孩子,已经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
“这......”
老校长环顾左右,眼中很是犹豫。
让一部分偏远的学生,有选择住校的权利,确实能最大限度解决路程远的问题。
那些教学点,之所以到现在还没有废弃,就是因为有些家长觉得路程太远了。
而且在部分家长的观念里,教育和上学,似乎也没有那么重要。
如果教学点废弃,甚至会有家长不让孩子上学。
在他们看来。
孩子早早的帮家里务农,十几岁就出门打工挣钱,并没有什么不妥。
毕竟他们的人生轨迹,就是这样过来的。
但木楠乡小学,从没有实行过住校制。
小学生住校,可能会引发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安全。
而且还会增加学校的管理难度和成本,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看着纠结的老校长,李干事笑道:“不用着急答复,你们可以后面开会讨论,甚至可以咨询一下学生家长的意见,最后给我们答复就行。”
“好好好,多谢李干事......”
几人又说了很多。
李干事给出直接答复的,往往是花费在十万以内的项目。
而涉及较大资金的部分,他也没敢给出直接回应。
这需要最后将资金计划表,递交给宋义审查同意后,才能动工实施。
第394章 答复[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