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当面一见,果然如此。大理段氏家风严谨,因为仰慕中原文化,所以子弟启蒙也都是从四书五经开始,最推崇的就是饱读诗书的读书人,似周平这般仪容清隽,举止优雅的读书人,在大理也可称之为大儒了。
周平笑道:“这也是下官该做的,王子不必多礼。”
正如朱守成在信中所言,段扬善性格温和,若是以后可以平安登上王位,应该是一位仁和君主。朱守成接受的也是传统儒家思想,讲究君君臣臣,因此自然是偏向段氏这一边。故此,他在给周平的信件之中也是下力气夸奖段扬善,就是希望周平对段扬善有个好印象之后,借此可以影响朝廷对段氏与高氏的掂量。
周平对此知道的一清二楚,他也知道官家对于大理中两个家族相争之事,一直都没有下决心。到底是出手相助还是作壁上观,相助的话助的是哪一边,这其中都是讲究。
依照官家不爱惹麻烦的心态,最开始应该是保持着两不相帮的心态。比如今日接见的时候,按照规矩高兴耀纵然身份贵重也不过是重臣之子,哪里进得去御书房与官家会谈?官家只留下段扬善一个人便可了,可是官家为了端平,将高兴耀也招了进去。并且为了掩盖这种不太合理的召见方式,索性让许文华与汤勇一并进入。
许文华是朝中右相,也是官家的左膀右臂,主管着大宋经贸以及各地人事调动;汤勇作为枢密使,掌管的乃是军国大事,调兵遣将多要他来定夺。这两个人可谓文武重臣,陪着觐见倒也说得过去。
但是只怕这样的情况终究难以长久。大理使节团此次前来,就是希望联姻换取支持,这等同于逼着官家要在两家之间做出抉择。虽然官家依旧可以选择两家都端平的做法,但是多多少少还是会有轻重之分,到时候就算本心不想选择,也不得不选。
段氏与高氏的平衡保持了那么久,两家人都厌倦了。这样紧绷着神经小心翼翼地提防着对手的感觉,如同在他们的头上悬了一把利刃,时时刻刻都会有掉下来的风险。既然如此,还不如痛快决一胜负,成王败寇,转瞬决定。
高家有兵,段氏有民,轻易动不得对方,但是大宋这样一股庞大的外来力量,却足以是两家平衡的态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一决雌雄。
这个道理,在大理使节团来之前,周平就已经告诉了官家。
那个时候周平进宫禀告招待事宜皆已完备,跟官家报告一声的时候,官家便留下了他,询问周平的看法。官家内心已经清楚这一次只怕容不得和稀泥,但是他也实在不愿意搅和到别人家去。他知道周平接待过好几次大理使节,因此对这个国家了解很深,也知道周平与大理国的大臣交好,还有信件传递,所以他更愿意听一听周平的看法。
“陛下,这一次只怕避无可避,倒不如仔细观察两位大理贵人,按照本心做出选择便可。”周平当时是如此回答官家的。
大宋对于大理有绝对性
第三百一十五章 争执[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