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二章 道听途说[1/2页]

大宋女师爷 爬上树的猪猪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王氏和赵二郎都觉得自己闺女冰雪伶俐天生聪慧,平日里也颇肯听女儿的,因此听赵栀一说,王氏心里倒一动。不过想起这件案子非同寻常,内中情由又不好跟女儿说得明白,便歇了心思,只催促赵栀:“快吃完饭,前街你三阿翁要回村里拉粮食,你坐他的板车回去,到你翁翁那里抓副清火的汤药来,你爹爹这两日辛苦,嘴里都起了火泡了——再把你爹爹买来的点心给你翁翁婆婆捎去。”
      赵二郎家原在离瑞云县城三十里外的平山村,赵家祖父是个土郎中,虽医术不见得多高明,也会诊脉开草药方子,平山村离县城近,人有大病都去县里看,小病便都找这赵老汉,村里独他一个郎中,倒也十分吃香。
      赵老汉膝下三儿二女,女儿都已出嫁,三个儿子并未分家,赵大郎生性憨厚老实,跟着父母,只管着家里三十多亩地老老实实做个小小地主。
      赵二郎从小儿却爱耍枪弄棒,打熬的一身好筋骨,自幼是村里第一条好汉,因赵老汉的一个远房堂弟在县衙里做县丞,要提拔安插自己人,故把赵二郎招了去当捕快,不想赵二郎为人爽快,心里又有成算,做事稳妥颇得人心,不过几年,原来的捕头得病死了,就把他提了上去,成了家也就住在了县上,只三五七天得空时,便回家看看父母,每月也往家里带些银钱吃食衣物孝敬。
      赵三郎从小勤勉读书,倒也争气考了个秀才回来,只是农户人家到底天份有限,考了数次考不上举人,也就歇了心思,在村里开了个蒙学馆,一边教着十几个小学生,一边一心一意培养自己的独生儿子赵杨,只盼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却说赵栀见王氏不肯说也只得撅嘴罢了,依言带了点心去前街寻三阿翁。
      三阿翁是赵老汉的亲堂兄,全家在县里开着一片木器作坊靠手艺吃饭,自己不种地,常年在赵老汉家买粮吃。
      

第二章 道听途说[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