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分析得没错,望着天上的满月,吹着北方的寒风,许多士兵发起了牢骚,有的甚至擅离职守,回屋睡起了大觉,没有任何人意识到危险的存在。而他们不知道的是,此刻的城墙下面已经为满了燕军,他们即将给这群远方而来的朋友们送上一份“惊喜”。
行动!随着一声令下,数千名燕军蜂拥而上,爬上了城楼,打得南军措手不及,他们这才意识到战争已经开始了。
得知此讯的杨松没有慌乱,在他看来,自己的兵力足够抵挡一阵,而潘忠的部队据此不过十里,只要派出哨骑前去求援,他们很快就会来的。
不过,杨松忽略了两方实力的差距,面对恶虎一般的燕军,久疏战阵的南军毫无还手之力,不到两个时辰,杨松本人及其部下全军覆没,他们直到死也没有等到援军。
援军呢?援军在哪?是潘忠没有出手营救吗?
并不是,潘忠在接到杨松求助的第一时间便派遣了大部队前去营救,不过他们没有能够到达雄县。
在前往雄县的路上,要经过一座桥,叫做月漾桥。此刻的潘忠一心只想着快马加鞭地赶往雄县,支援杨松,因此对于桥下的异常,潘忠实在是没有心思在乎这些。
就在潘忠的部队行进到桥中央时,突然四下喊声震起,桥下冲出了无数燕军。潘忠本就无心恋战,他急令部队冲出去,向雄县进发。可是,前方也涌出了很多敌人,拦住了他们前进的道路,这可真是前进无门,后退无路。
那就只好打了!可是但凡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前后为敌,乃兵家之大忌,而他们的活动范围仅限于几米宽的桥面,而桥下就是奔腾和刺骨的河水。
而你是潘忠,并不是武松,这里是月漾桥,不是飞云浦。潘忠及其部下的命运可想而知,最终也是全军覆没。
这就是朱棣的可怕之处,他成熟稳重,能够猜透敌人的心理,因此才会选在中秋之夜发起袭击,他知道雄县一旦收到攻击,不远之处的潘忠一定会前来支援,因此才会在其必经之路上提前设下埋伏,等待敌人上钩。
真厉害啊,我相信不会只有我一个人这么认为,另外一个人也会这么觉得,他就是耿炳文。
对于朱棣的这份见面礼,耿炳文实在是有点承受不住。他早就听闻这小子在北平屡建奇功,打得蒙古人苦不堪言,今日一见,果不其然。从这一刻起,耿炳文在心里意识到,朱棣是一个很可怕的对手,从今以后他要处处小心,步步为营。
来吧,小子!放马过来吧,我在这儿等着你。
第14章 一箭双雕[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