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大军撤走之后,他们就又来了。蒙古人这种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战略方针”让周边的守卫部队和老百姓们吃尽了苦头。尽管老朱也给过他们许多好处,但这个邻居仍然会不定时地来光顾一下,因为游牧民族的生产力水平比起大明帝国实在是落后了太多,部分生产生活的必需品都无法自给自足,所以他们只能靠抢。
因此,老朱的对策是给领地与蒙古相邻的晋王和燕王多配一些军队,让他们没事儿的时候就出去展示一下明军的威武,顺便找这个邻居多切磋一下,以此来促进邻里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老朱还多次派遣徐达、李文忠等将领率兵北伐,这样一来,蒙古人就变得听话得多了。
既然提到了,那就讲一下李文忠,当然,我更想讲的是他的儿子。李文忠,明朝开国元勋,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十九岁起便跟随老朱走南闯北,功劳显赫,建国之后,被封为曹国公。由于年龄差距过大,朱棣和他的这个表哥,除了是战友之外,没有太多交集,相反,和他儿子的关系却好得多。李文忠的儿子叫李景隆,由于年纪相仿,又是亲戚关系,再加上长期相处,两人的关系因此也十分密切。对于这个表侄儿,朱棣再了解不过了,都说虎父无犬子,可是李景隆偏偏不争气,他没能继承其父亲卓越的军事本领,他对带兵打仗这件事可谓是一窍不通。这一点,朱棣是心知肚明的,所以在十几年后,得知两人会再次见面之时,朱棣为什么会开心得手舞足蹈就不难解释了,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后面也会重点地讲。
对于打仗这件事,朱棣已经不再陌生了,虽然只有二十多岁,可他已经是一名久经沙场的老将了,对付这些经常来骚扰的蒙古骑兵,自然是不在话下。他总是奋勇出征,一马当先,打得蒙古人在听到朱棣这个名字后便闻风丧胆,不敢来犯。
如果情况一直这样保持下去的话,朱棣会是一名优秀的藩王兼北平守卫,无论是老朱还是大哥朱标做皇帝,他都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然后平淡地度过这一生。
可是,似乎是命运的安排,他不想让朱棣就这样碌碌无为地度过余生,所以这个编剧改变了这一切。
第2章 就藩[2/2页]